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艾丹 趙志剛
志愿服務僅憑滿腔熱血還不夠,缺乏精準化、專業化,也會讓志愿服務含金量大打折扣。讓被服務者得到專業服務,讓志愿者在施展所長中獲得價值認可,這樣的機制才能讓志愿服務形成良性循環。
“以前搞志愿服務,經常是領著學生們掃馬路擦護欄,有時候還是上課時間;現在,我們推行精準化、專業化的志愿服務,哪里有需求服務就到哪里,不再搞一哄而上、匆忙行動,人們對志愿服務也有了新的認識。”三月是學雷鋒月,回顧在志愿服務上走過的一些彎路,黃石市黃石港區一位負責人如是說。
過去,不少地方志愿服務項目匆匆上馬、“一廂情愿”,甚至流于形式的情況并不鮮見。慰問空巢老人,就是幫助洗腳、剪指甲,甚至出現“被洗多次”的尷尬;關愛留守兒童,就是“六一”的時候送書、送衣服。實際上,有的空巢老人就想平時有人能陪聊天、陪散步。有的孩子,相對于物質上的關愛,對課業輔導的要求、對課外學習的渴望顯得更為強烈。志愿服務如果不能摸準新需求,把握新變化,就會陷入“你給的,不是我想要的”困境,最后搞成“大水漫灌”,好心沒有辦成好事。
志愿服務工作中的問題并不是某個地方獨有。如何實現“精準滴灌”,實實在在為老百姓做事?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黃石港區采訪時看到,當地通過深入調研居民所需,依托網格化管理,廣泛搜集居民需求,提供“訂單式”志愿服務,精確到每一戶,為精準化服務做足前期功課,朝精準化、專業化、常態化方向努力。為解決居民關心的孩子托管難、課輔難,黃石港區師院社區專門成立“四點半學校”;為協助治理美食一條街臟亂差,鐘樓社區“志愿服務眾籌理事會”挨家挨戶做工作……將居民需求了解得越清楚、越細致,志愿服務工作就越有針對性、越能出實效。這就要求志愿服務工作在管理機制上進行重塑,建立集中管理、統一協調的工作機制,實現以民生需求為導向的服務供給模式,最終形成資源的高效調配、科學利用。
志愿服務僅憑滿腔熱血還不夠,缺乏精準化、專業化,也會讓志愿服務含金量大打折扣。調研中一位同志講,曾經有志愿者去陪老人聊天,因不擅長同老人交流,不僅沒有讓老人開心,反而讓老人不高興了。類似這樣的例子不在少數,正是因為服務的專業化程度沒有跟上志愿組織發展的速度。按照居民需求招募志愿者,再根據崗位要求培訓志愿者,讓被服務者得到專業服務,讓志愿者在施展所長中獲得價值認可,這樣的機制才能讓志愿服務形成良性循環。
隨著時代的發展,志愿服務的形式更加多樣,對社會治理的影響更加深刻。志愿服務早已超出“做好事”的字面意思,融入到基層社會治理的深處,在糾紛化解、扶貧助弱、共建共治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,是基層社會治理中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。在我省一些城市,在冊志愿者人數已經超過當地居民人口的百分之十。發揮好志愿者這股城市文明的力量,就要在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上不斷開辟新方法、新路徑,不斷在“民有所呼,我有所應”上下功夫。
湖北省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主辦    技術支持:荊楚網
投稿郵箱:[email protected]    鄂ICP備18025215號